董氏基金會發現,市面上賣的「薏仁」,通常是去了殼的「大麥仁」,二者營養價值不同,而市面上許多四神湯、綠豆薏仁湯裡面的薏仁「可能」不是真正的薏仁,民眾在購買前應多加注意。(吳霈蓁報導)
為了健康,不少人會改吃全穀雜糧類,不過,市面上常見的全穀類食品,除了糙米和白米比較容辨別之外,其它的都很容易被混淆。
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表示,全穀類的「全」有完整的意思,所以含有麩皮、胚乳、以及胚芽等造的完整穀粒,在穀物名稱前有「全」或「糙」字的大都是全穀類,而市面上常見的洋薏仁、小薏仁以及珍珠薏仁根本不是薏仁,而是精製後的大麥仁,但因為外觀和精白薏仁很像,所以容易被誤認。
許惠玉說:「坊間常見的洋薏仁、小薏仁、珍珠薏仁、珍珠米,其實都是精製後的大麥而不是全穀,也不是薏仁,大麥的營養價值和薏仁的營養價值完全不一樣。」
董氏基會金表示,現代人飲食過於精製,很少人能吃到足夠的蔬果來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,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,可以幫助體重控制,還能有效預防及改善、控制多種慢性疾病發生,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四十八公克、相當於三分之二碗滿的全穀類。